若要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位最懂生活、最会喝茶的文人,苏轼必定名列前茅。这位遍历人生起落的北宋文豪,不仅诗词书画样样精通,更是位资深茶客。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中,茶始终是忠实的伴侣。
谪居黄州:茶香伴清贫
元丰三年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(今湖北黄冈)。俸禄微薄,生活困顿,他却依然保持着品茶的雅兴。
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,一盏清茶成了他最好的慰藉。没有名贵茶具,就用普通的陶碗;没有顶级茶叶,就喝当地产的粗茶。
在清贫中依然能保持品茶的雅兴,这就是苏轼的生活智慧。
杭州太守:茶缘结西湖
被贬杭州时,苏轼不仅疏浚西湖、修建苏堤,还与当地茶人结下深厚情谊。他常去龙井村品茶,甚至参与采茶、制茶,还写下《送南屏谦师》:
展开剩余73%道人晓出南屏山,来试点茶三昧手。
忽惊午盏兔毫斑,打作春瓮鹅儿酒。
天台乳花世不见,玉川风腋今安有。
先生有意续茶经,会使老谦名不朽。
在杭州期间,他还与高僧辩才法师成为茶友,经常在龙井寺品茗论道。这段佳话,为龙井茶增添了几分禅意。
岭南谪居:日啖荔枝,甘作岭南人
绍圣元年,苏轼被贬至惠州,之后又被贬至更偏远的儋州。
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”虽然当时这里没有名茶,但他依然能找到喝茶的乐趣。甚至研究出用荔枝壳、槟榔叶等当地植物制茶的方法。
在儋州,他写道:“活水还须活火烹,自临钓石取深清。”即使在偏远之地,他依然保持着文人的雅趣,通过煎茶这一日常活动,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。
苏轼的茶道:茶如人生,苦尽甘来
苏轼一生坎坷,但总能从茶中找到慰藉。他深知茶如人生,先苦后甜。
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这份豁达,与品茶时先苦后甘的体验如出一辙。他曾在《试院煎茶》中写道:
蟹眼已过鱼眼生,飕飕欲作松风鸣。
蒙茸出磨细珠落,眩转绕瓯飞雪轻。
银瓶泻汤夸第二,未识古人煎水意。
君不见,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,贵从活火发新泉。
这首诗不仅描述了煎茶的整个过程,更道出了他对茶道的理解:茶不在贵,而在心静;水不在名,而在活火。
诗酒趁年华
“且将新火试新茶,诗酒趁年华。”这是苏轼的名句,也是他的人生哲学。
人生短暂,何必纠结。不如像苏轼一样,泡上一壶好茶,读几首好诗,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。无论顺境逆境,都能保持品茶的心境:先苦后甜,苦尽甘来。
*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仅作分享交流使用,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聚焦茶人茶事,服务产业经济
传播茶文化,分享茶知识
感谢您的关注上海正规手机股票配资论坛,欢迎点赞分享!
发布于:上海市锦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